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校友会注册系统 English 手机版

您好,欢迎访问十大信誉赌博官网平台!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鸿德要闻

我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取得又一重大科研成果

发表时间:2018-07-14
浏览次数:1971
字号 【   关闭

本网讯(记者/吴甲才)近日,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为了更好落实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岩画保护与研究规划课题,组织内蒙古师范大学考古系、艺术系部分硕士研究生深入到红山文化区对古代岩画进行了为期15天的重点调查,其部分调查研究结果备受参加2018中俄德岩画考古学术研讨会的中外专家的关注,当得知岩画研究所采用世界先进科技手段对富含石英晶体岩画进行测年以及采用全息岩画数据链调查方法进行实地测查给予了高度评价。俄罗斯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戴弗列特.叶卡捷琳娜、岩画保护专家佛吉娃.叶卡捷琳娜、科技考古专家乔治乌思克.伊戈尔等专家触摸沙嘎塔拉史前巨型人面像岩画时谈到:目前在我们所见到的古代人面像岩画中沙嘎塔拉这幅岩画是最大的一幅,仅左眼直径就18厘米,俄罗斯远东地区人面像岩画多多少少也遗存这里的岩画风格,并表示今后我们两国岩画考古界在寻找史前人面像岩画源头上,要多与北方岩画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

这幅巨型人面像岩画坐落在内蒙古翁牛特旗沙嘎塔拉沙漠腹海拔531米砂岩上,通高65厘米、宽57(残)厘米,崖面有些残裂,但两只对称的双环大眼、上有“山”字形文符、下中刻有似甲骨文“祖”字文符、再下是椭圆“口”字文符,口中刻出排列有序的四竖文符。人面像四周无脸轮廓,这是典型的史前早期人面像岩画的特质类型,岩画研究所研究员对岩画摩式晶体衰变因子进行了测试,得知岩画遗存时间距今已经达到E7679+1168/-358n,即公元前7839至5283年之间,平均年龄距今已有7679年。

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研究员与俄罗斯科学院岩画考古专家一同对世界亚太地区同类岩画进行了对比研究(见图),发现有8处无轮廓人面像岩画与沙嘎塔拉岩画有共同之处,但仔细分析各地岩画也有不同点,在比较研究中,沙嘎塔拉岩画的特点:一是体面大,比小的大四倍之多;二是刻磨精细,线条流畅;三是人面像主要器官表现的突出,额头上刻磨的“山”字文符发人深省,这有可能是世界最早的文字雏形。

俄罗斯科学院岩画考古专家实地考察时认为:无轮廓人面像岩画源头似乎来自老哈河和西拉沐沦河流域。内蒙古人面像岩画遗存区域西至磴口狼山东到大兴安岭地区,这个长达数千公里的人面像画廊内,遗存有数上千幅各类人面像岩画,它们早期的制作方法多数以磨刻方式制作而成,与西方刻凿和彩绘写实方法制作而成的动物岩画对比,有着明显不同。表象形制多数以夸张大写意手法绘制而成的,不同地区不同人面像岩画风格为研究人类迁徙、族群习俗、文化多元性提供可借鉴的实物资料,堪称写在崖壁上的古人遗迹活化石,为破解古代各地域生产、生活、宗教、习俗、文化、艺术打开了一扇窗口。

参加实地岩画考察研究主要成员有: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世界岩画组织成员)吴甲才副教授,俄罗斯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戴弗列特.叶卡捷琳娜教授、岩画保护专家佛吉娃.叶卡捷琳娜研究员、科技考古专家乔治乌思克.伊戈尔,德国考古研究院古遗址保护专家周楚侨副研究员,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赵虹雪、刘斌,内蒙古师范大学艺术系研究生陈国芳,赤峰市松山区文物管理所所长黄莉研究员、红山区文物管理局副局长赵爱民副研究员、翁牛特旗教研室讲师吴迪等一同参加考察研究,对此鸣谢。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