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宣传部
党委宣传部

首页 -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LEARNING GARDEN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发表时间:2020-12-02
浏览次数:2671
字号 【  关闭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战略擘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平安建设,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平安浙江建设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建设平安中国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亲自批准成立平安中国建设协调小组,指引平安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作出重要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时代背景、战略意义、总体思路、重点工作,提高谋划和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能力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一、深刻理解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

  平安中国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升级的过程。当前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具有更加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是开创“中国之治”新境界的战略之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平安中国”成为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特别是在这次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我国在短时间内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之治”优势更加凸显。“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我们只有主动适应“中国之治”的新要求,打造平安中国建设的升级版,才能不断增添“中国之治”成色,进一步彰显“中国之制”优势。

  (二)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是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长远之策。平安是老百姓亘古不变的期盼,是最基本的民生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人民群众对平安的需要越来越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平安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生命财产安全,上升到安业、安居、安康、安心等各方面,内涵外延不断拓展,标准要求更新更高。我们只有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聚焦人民群众新需要,从更宽领域、以更高标准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才能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是防范应对各类风险新挑战的制胜之道。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在中美战略博弈大背景下,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凸显,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挑战不断增多,各类风险的跨界性、关联性、穿透性、放大性显著增强,处理不好容易形成系统性风险。我们只有准确把握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新挑战,不断增强平安中国建设效能,构建从源头、传导、转化各环节进行防控的完整链条,才能从整体上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水平。

  (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目标的强国之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这一进程中,平安中国建设既是重要内容也是重要保障。这要求我们不断提升平安中国建设的层次质效,走安全发展之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我们只有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才能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二、准确把握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基本要求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是更高起点,谱写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新篇章,要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平安中国建设的层次和质效;二是更广领域,突出“大平安”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三是更富实效,既要更快更好解决突出问题,又要更有力更有效地从源头上进行预防,提升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水平;四是更可持续,实现从被动维稳向主动创稳、从静态平安向动态平安、从一时平安向长治久安的转变;五是更加满意,紧扣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关切和感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现《建议》提出的“十四五”时期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目标任务和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即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把握以下基本要求。

  (一)树立科学理念,增强平安中国建设引领性。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最根本的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指引。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平安中国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有效整合资源力量,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安建设新格局,真正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平安建设效能。二是坚持人民至上。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根植人民,把民心民愿作为第一信号、把安民利民作为第一选择、把百姓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全方位提升守护群众平安、保障群众权益的层次和水平。三是坚持安全发展。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合则兴、离则弱。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摆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谋划,既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维护安全的物质基础,又善于创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形成发展和安全协调共进、互促双赢的良好局面。四是坚持主动塑造。要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彰显出来,把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调动起来,不断激发平安中国建设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最大限度增加人人参与平安建设的行动自觉,实现由保平安向创平安的转变,努力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五是坚持科学治理。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应该既充满活力又安定和谐。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和专项治理相结合,发挥好自治、法治、德治和科技作用,处理好维稳与维权、打击与保护、从严与从宽、公正与效率、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使社会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二)完善工作格局,增强平安中国建设协同性。我们要充分发挥体制优势,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一体建设,促进政府、社会、市场良性互动,实现力量资源有效整合和科学配置,激发平安建设的“联动效应”、“共生效应”。一是发挥党委领导作用。要加强党对平安建设工作的领导,推动平安建设融入社会发展全过程。健全平安中国建设协调机制,有效整合资源力量,协调解决平安中国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的工作新格局,推动基层党建与平安建设互促互进。二是发挥政府职能作用。要健全完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联动机制,实现平安建设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手段综合。要积极探索扁平化运行模式,打造上层统筹有力、中层运转高效、基层做实做强的运行体系,提高快速响应、精准落地能力。三是发挥社会协同作用。要创新完善鼓励社会多方参与平安建设的政策体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途径,以开放性架构吸纳各方力量参与平安建设。

  (三)健全群防机制,增强平安中国建设共享性。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目的是要让人民群众更加充分享受平安建设成果,关键在于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方针,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平安建设共同体。一是拓展人民群众参与新渠道。要完善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化渠道,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充分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更好地广纳民智、广聚民力。二是拓展人民群众协商新载体。民主协商是实现共治的基本方式。要统筹兼顾不同阶层群体的多样性、差异化诉求,改进政府听证决策机制,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在平等对话和有效沟通中集聚共识、形成合力。三是拓展人民群众共享新机制。聚焦人民群众需要的增长点,聚力解决人民群众最恨最怨最烦的事情,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需要,让平安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四是拓展人民群众评价新体系。群众意愿是平安建设的风向标,群众评价是平安建设的试金石。要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尺,健全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平安建设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加大群众意见在绩效考评中的权重,真正把评判的“表决器”交到群众手中。

  (四)创新方法路径,增强平安中国建设实效性。我们既要坚持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又要探索实践所需的新手段,打好解决突出问题的组合拳,不断提升平安建设的实效。一是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水平,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强化全周期管理,把平安建设各环节作为完整链条,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治理机制。要强化源头防控,加强对各类风险隐患的源头发现、早期控制,不断提升对各类风险预警防范化解的能力。要强化应急管理,把握矛盾风险刚发生时的“黄金”处置窗口,推动问题在第一时间解决、事态在第一环节控制。二是以自治、法治、德治和科技运用为方式。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强化自治基础作用,创新基层自治的实现形式和载体,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强化法治保障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引导和规范社会生活、运用法治方式防范和化解矛盾风险,努力实现法安天下。强化德治教化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成为平安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强化科技支撑作用,主动适应大数据时代,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化平安建设新模式。三是以基层平安创建活动为载体。要深入开展平安地区、平安行业、平安单位等多种形式的平安创建活动,完善基层平安创建标准和创建模式,推进重点行业领域的平安创建活动,构建以平安市域为抓手、以平安行业为支撑、以平安社区为根基的平安中国建设新格局,以各地各行业平安汇聚为全国平安。

  三、认真落实“十四五”时期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重点工作任务和措施

  《建议》坚持系统思维、目标导向,突出制度机制和体系能力建设,对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作出了部署安排。

  (一)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统筹推进各领域国家安全工作,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一是健全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人才体系和运行机制。健全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确保国家安全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坚定维护政治安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关乎政权稳固、国运昌盛,是不可动摇的底线。要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构筑维护国家安全的铜墙铁壁。三是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维护国家安全是全社会的责任。要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

  (二)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经济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础。我们要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确保安全发展。一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功能,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促进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二是确保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安全。确保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能源持续、可靠和有效供给。维护金融安全,健全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确保生态安全,加强核安全监管,维护新型领域安全。三是构建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防范体系。主动适应我国深入参与全球治理、海外利益不断拓展的新形势,构建彰显影响力、突出行动力、具有塑造力的海外安全保护体系,健全风险预警防范机制,保障海外中国公民、组织和机构的安全和正当权益。

  (三)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安是最大的责任。我们要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一是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快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体系、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防控体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织密织牢安全生产的防护网、责任网,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二是强化卫生健康保障。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三是提高灾害防范应对能力。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处置效能。

  (四)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社会稳定和安全,是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夯实长治久安的基础。一是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信息化、科学化,推行领导干部特别是市县领导干部下基层接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以多元的方式方法化解矛盾纠纷。二是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重点人群帮扶救助、心理疏导、法律援助,最大限度消解社会戾气,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严防发生个人极端案事件。三是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持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方向,打造城乡统筹、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深入总结疫情防控中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经验,坚持专群结合,创新完善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制度机制。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决胜战,建立健全常态化扫黑除恶工作机制,推动严打暴恐常态化,健全对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打击整治机制。

来源:人民日报


Baidu
sogou